全國人大代表蘇和:賡續紅色基因 引領綠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中)。 新華網發 于濤攝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興安盟將繼續賡續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
“紅色基因” 凝聚民族團結力量
194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在興安盟成立,比新中國成立早了兩年。
如今的興安盟紅色文化、農耕文化、蒙元文化、林俗文化交匯融合,41個民族的162萬干部群眾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國家民委兩次命名興安盟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
2022年11月,國家民委又將興安盟納入全國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創建試點。
蘇和表示,興安盟將立足紅色資源,努力在促進民族團結、穩邊固邊兩個方面加倍努力。蘇和表示,首先扎實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堅持以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為抓手,主要抓好教育引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四項工作”,深入實施“石榴籽同心筑夢”系列活動,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和“四個與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切實鞏固好、呵護好“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其次全力做好穩邊固邊工作,立足興安盟130公里邊境線,以建設“一流邊防線”為抓手,主要抓好基礎固邊、產業興邊、保障穩邊、團結戍邊“四項工程”,投入資金12億元全面加強水、電、路、訊、房等10類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著力推進邊境地區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電子商務和互市貿易等產業發展,切實解決邊防官兵“后路、后院、后代”等后顧之憂,堅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天藍草綠水凈 是巨大的“綠色富礦”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項榮譽的盟市,興安盟天藍、草綠、水凈,是一座巨大的“綠色富礦”。
蘇和介紹,興安盟5.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1/3是草原、1/3是森林、1/3是耕地和自然保護地,所轄6個旗縣市中5個是“國家產糧大縣”,全盟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0。
下一步,興安盟將持續發揮綠色優勢,突出抓好四大綠色產業。
首先,做大現代綠色農牧業,堅持以加快推進“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綽爾河、洮兒河、蛟流河、霍林河大型灌區增糧10億斤項目,1.2萬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2萬畝水田指標跨省交易,300萬畝木本油料基地、200萬畝經濟林基地,20萬畝羊草種植和種子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發展副中心。
其次,做強清潔低碳工業,堅持緊盯清潔能源、冶金裝備、新型化工、乳品制造、農畜產品加工“五個百億元產業”發展目標為抓手,持續推進烏蘭大化肥綠氫制合成氨、烏鋼升級改造等項目,啟動實施中核匯能園區綠色供電、蒙能百萬千瓦風電基地等項目,堅持向東靠近、向南融入、向北拓展做好清潔能源產業跨區域合作,確保清潔能源裝機達到700萬千瓦以上,全盟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保持在10%左右。
再次,做優生態文化旅游業,興安盟將緊扣旅游業全面恢復,以阿爾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抓手,精心打磨全盟生態旅游業的線路開發、業態培育,匠心打造華潤希望小鎮、烏蘭毛都草原宿集等旅游重點項目,悉心舉辦春季的杜鵑節、夏季的那達慕、秋季的楓葉節、冬季的冰雪節,讓興安盟的青山綠水、杭蓋草原、魅力溫泉、夢幻冰雪和22度的盛夏享譽全國,切實讓人氣旺起來、旅游火起來。
最后,做活特色商貿物流業,堅持以推進城鄉配送、縣域商業、物流保障、企業培育、口岸通關“五大體系建設”為抓手,抓好城鄉高效配送體系建設,樹立大商貿、大物流理念,積極爭取和整合各方面資金,謀劃布局縣域以及跨區域倉儲物流節點項目,加快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完善商貿渠道下沉體系,實施“一地一品”“快遞進村”工程,打通物流出城進村“最后一公里”。
編輯:楊光